换心脏瓣膜快满五个月了,终于动笔开始记录我的心脏瓣膜手术,希望能给病友们一点帮助。
第一节 病史
第一次查出风湿性瓣膜病变是单位例行体检时,第一次有心脏彩超项目。医生很严肃的问我有什么感觉。说实话,我没什么感觉。当时我还没到而立之年,刚开启为自己活着的模式。医生当时告诉我他要上手术,让我务必等他。我这才意识到可能我身体问题有点大,立即发短信询问医院的好朋友,她秒回,问是谁的检查结果,得到我肯定答复后,让我立刻去她医院找她指定的主任再检查一次。确诊时,我已经是风湿性瓣膜病变,二尖瓣重度狭窄,瓣口大概只有0.8左右。但,我除了一口气爬到五楼楼梯会喘,其他没什么不舒服。工作顺心不累,生活还算如意,怎么突然发现这个毛病呢?
2003年,能搜到的相关信息还不是很多。但我一直有主动学习能力,了解到关键点后,决定最快速度解决这个事,这是我处理事情的习惯,速战速决。作为生活工作在新疆的妹子,那时候感觉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还算高,因为没太多欲望和想法,收入也不算低。但要做手术,还是知道去一线城市更好,被当时北京看病难吓住了,转线上海,当时前男友答应他去想办法,等了一个月,不了了之……
最终还是好朋友建议我就在她就职的医院做手术。推荐的主刀医生也是国内很有名望的。另一个忘年交也是该院退休的,同样给我推荐他。年轻时考虑的就是眼前,只想快速恢复正常生活,我选择了当时还算先进的姑息手术—经股动脉球囊扩张术,这样也方便家人照顾。
手术顺利,术后一周出院,一个月后我就上班了,生龙活虎的开始享受我的好时光,打球,游泳,爬山,旅游。每年查心脏彩超,滋润的过了近十年。
2011年,专门去北京阜外检查,网上挂了个假专家号,就和我说了两句话,告知我勤复查,除了开胸手术没什么好手段,中间还穿插和关系户聊天。自此对开胸这个词恐惧并抗拒,对阜外有了点不好印象。
2012年,有次打羽毛球时突然喘气费劲,眼前发黑,只能告别了我喜欢的这项运动,也明显能感受到走路不能再像以前风风火火,走快明显的喘,气不够用,爬楼到二楼就喘的厉害,必须休息。
2015年起,检查指标里出现了肺动脉中度高压。
2019年,因其他病要在协和手术,麻醉医生因为我心脏原因拒绝为我麻醉。最终我挺过了间隔三个月的两次微创手术,恢复的虽然也算快,但走200米快点就会喘,提一点重物都需要休息。再次心脏手术逃不过去了
第二节 安贞换二尖瓣瓣膜手术
2018年,在协和,阜外均咨询过医生,得知因做过球囊扩张,有钙化,只能开胸换二尖瓣。对开胸我心里很抵触,计划继续等待医学手段更进一步,无需开胸。但实际情况是,每年新疆漫长的冬季我感冒都很痛苦,一感冒就躺倒,持续咳嗽,走路只能越来越慢,否则就喘的厉害,更拿不了重物,这些都已经影响正常的生活,我必须面对开胸手术了。
2021年9月,我出差期间再次挂协和的心脏外科咨询,医生回复我疑问的点特别简单,但协和的管理真好,疫情期间,取号报到区安静,井然有序。但它心脏外科的全国排名和医生的态度、专业度让我选择再去安贞看看。
挂上安贞孟旭团队的号,当日接诊的副主任医师严谨负责,简介明了的给我解释病情,病灶。对我关心的是否能微创也给了更专业的回答,我当时就向医生申请能否十一前或者中秋节前安排手术,医生当时就按流程打印了他名字和电话给我,约定排到床位办入院。
中秋节后,终于入院并完成术前检查。我的弟弟是大外科医生,虽然十年前已离职,深知所有手术关键点,我俩感情深厚,交流起来心有灵犀,我请他和华西的医生深度沟通,我只想用第三代生物瓣膜,是否可行。我也告知我的主管医生我的诉求,所有术前签字谈话均由我弟弟完成,我完全没术前压力。
2021年9月30日,醒来第一个感觉,喉咙干疼,第二个意识,我在ICU,没任何光感,醒来几分钟后,手术医生过来,让我最大力握他的手,告知我手术很成功,是第二天的下午,一会拔了呼吸器,就能回病房了。这让我知道我在ICU待了30多小时,我以为是第二天早上。期间能听到医护的各种工作声音和调侃,嗓子干疼,我用舌头顶开呼吸管,让喉咙舒服点,干的咽了点口水,又苦又咸,像海水。
一小时内,我被推离了ICU,等待电梯时吐了一次。回到病房,感觉自己被监测包围着,弟弟打电话告知我所有他担心的问题都平安顺利度过了,后期我自己要加油扛住,疫情期间不允许家人进住院楼,告知我术后恢复注意事项,尤其是少喝水的方式,他就飞回成都了。
第三节 病房8天
术后最难扛的第一关是喝水问题,这个功课我术前看过复外董超医生的心脏术后专题文章,我弟弟也特意就此嘱咐过,我算是病人里很明白的。到护工大姐按医嘱允许我喝小口水时,我只是希望多漱口,口腔里都是粘液,很不舒服。大姐提醒我别多漱口,两天没进食,容易引起口腔溃疡,我没忍住,后面几天果真溃疡了,好在不严重。
回到病房主管医生也立刻跟进,告知第一天会很难受,只能硬抗。身上有引流管,导尿管,氧气,监测,输液,全是都是管子,一点不夸张。我签字时握笔,手发抖,握笔有些困难。带着这些管子,挪动轻微翻身只能依赖护工。两个小时后,半坐起,才有精力识别出隔壁床是入院就在一个病房的老姐姐,真是缘分。怕褥疮,基本两小时一翻身,依赖数个垫子支撑着侧卧,护工大姐干活利索人不错,睡前擦脸,脚,全身。
回到病房大概三小时后,推进了第三个病人,术前聊过天,她是二次开胸,第一次在阜外换的生物瓣膜,十一年多点,就已经心衰到下肢严重水肿,脸色苍白。我判断她是年轻挥霍身体,否则不会这样。和她聊天,让我知道了我当初选择的球囊扩张术算歪打正着,虽然我二次手术不能修复只能换瓣,但避免了一次开胸之痛苦,维持了16年之久,比她第一次开胸换生物瓣维持的时间长多了。我困惑的是,她二次手术术后,进病房后还一直嚷着喝水,做的第一次手术完全忘记了?我用尽力气劝她,消停了一会,又嚷着要换护工,由于这个房间都是刚下手术的病人,护工大姐一人照顾不过来,配了个男助手。(安贞医院的护工问题,我会另起一篇细数)。她这样折腾的结果,是经历了两次急救,第二次直接从病房又回到ICU。她是早我十几个小时做的手术,后来护工大姐那得知,她在ICU一直待了快十天,才回病房,状态还不好。术后2个月,我微信问候她,她完全忘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被抢救的事。
第二天尿管撤了,人终于可以稍微下床活动,很虚弱。我深知吃的重要性,吃了吐,吐了还得吃,订餐定的都是鱼,虾等高蛋白。控制饮水,努力吃,第三天我又撤了部分管子,可以带着引流管自主上厕所,扶着床边慢慢走。术后觉得医院的菜真是齁咸,西湖醋鱼护工大姐用开水涮了几遍,我还是觉得咸,难以下咽。一碗小米粥我得休息两次,才能吃完。十一,我订了蒜蓉大虾,看着发愁,无法下咽。听到外面的小护士喊,谁订了大虾,好香啊!健康真好,我就着小护士的话勉强慢慢吞完两只虾,鼓励旁边的老姐也吃了三只。
第三天下午,我和老姐姐又一次被换病房,在安贞住院到出院得换四五个病房,这是我换的第四个病房。第三天开始,虽然身上尤其是背部各种痛,但人感觉舒服了一点点。相比其他人,我咳嗽的厉害,不停的有泡沫痰,护工说我们咳嗽的方法都不对,其实我是觉得他们人手不够,协助病人拍痰频率太少。每天各种术后检查,医生告知我,我有气胸,得处理,我弟弟打电话简单描述了方法,在胸口开个刀口插管子引流。我能想象到疼痛级别,瞬间崩溃泪崩……
崩溃和抗拒也逃不了这一劫,打了麻药,胸口被拉开个口,硬生生插进去一根粗管,开刀口麻木并无痛感,但往里插的管抵住肋骨边,疼痛之感无法形容!开了气胸从换药室回到病房,我疼的无法呼吸,医生又加了镇痛泵,我没听完他的话就晕睡过去!又加的这个引流管,让我痛苦的度日如年,很后悔选择了这个手术。煎熬!又煎熬了两天,同病房的陆续出院了,我的引流管才撤。我很清楚对于有洁癖的我,这样的环境吃喝睡对我都是大考验,为了尽快出院,我努力多吃少喝,10月7号,医生终于通知我办出院了,病房里也已经住进来三个新病号。
第四节 术后康复
出院前主管医生建议再联系医院进行术后康复,我权衡了一下,对于我来说,家里的吃住一定更好,这点比其他所谓的康复更重要。另一个比我早做手术早出院十天的大姐去了康复医院,说吃不下医院的饭,也不是单人病房,休息受影响。输液消炎一直没停,对胃也是个考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很正确,吃的好,家人也细心,我学会了自己能起身躺下的正确方法,晚上起来也不必依赖其他人,没心里负担。
出院后一周多,每天睡的出汗,似乎还不属于热的出汗的性质。躺的腰疼,除了吃饭,晒太阳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睡。除了腰疼半夜醒两次,起来走走缓解了继续睡,其他一切都好。主管医生很负责,科学指导华法林的量。半月后,我的华法林服用量就稳定了。
术后半月,拆线了。一个月后,除了引流口有少量渗液,其他地方基本愈合了。躺久腰疼这一点,在贴了半月膏药后也有缓解。为了尽快恢复,我和家人从北方到了三亚,气候适宜,每天早上六点,腰疼醒来就下楼散步,既缓解了腰疼,又锻炼了身体有胃口吃饭。胸前的伤口,一天比一天好,术后一个半月,伤口彻底愈合,终于敢洗淋浴了。
术后三个月检查,一切正常,2021年12月31号,停了所有药,起居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