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危重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自主研发的D-OmniHeart经皮心室辅助装置。此次手术是全国首例国产经皮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填补了该项技术空白,标志着中国终末期心衰患者救治微创介入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D-OmniHeart是由董念国教授团队牵头与上海心恒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经皮心室辅助装置。在医工结合模式下,团队从解决临床需求和问题出发,以全新的思路和理念,为心衰患者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患者基本信息 本例患者为59岁男性,因终末期心力衰竭就诊于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射血分数低,伴随着因心衰导致的多种并发症,身体情况极差,在最大限度的内科治疗情况下,心功能依然难以改善。基于此,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前评估,在院等待心脏移植。在等待移植期间,患者出现急性心衰。 董念国教授团队经全方面评估和多学科会诊后,决定为患者实施经皮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手术采用微创介入方式,顺利经股动脉入路,沿导丝将泵血装置送入左心室,部分替代心脏泵血功能,维持患者血液循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平稳转至ICU。
“此次全国首例国产经皮心室辅助装置的成功植入,对中国心衰患者治疗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董念国教授表示,心力衰竭是指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而通过不断探索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是作为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专家简介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重症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及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委员。《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Innovation》副主编。引领中国心脏移植的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移植技术规范。
近十年完成心脏移植500余例,手术规模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近中期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最小年龄最低体重(3月、3.75kg)心脏移植、最高年龄(76岁)心脏移植、心肝联合移植等多项全国及亚洲记录。提出了武汉协和边缘供心标准,将国际公认的冷缺血安全时间由4小时延长至6-8小时,提高供心利用率。推动中国心脏瓣膜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促进我国瓣膜病防治水平的提高。阐述了我国心脏瓣膜病的流行情况,建立了瓣膜病规范化诊疗标准,发现了风心病相关遗传学标志物。针对临床生物瓣衰败缺陷,国际率先采用PEG交联改性去细胞瓣,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组织心脏瓣膜,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累计经费超过5000万元。发表论文291篇,SCI收录75篇。主编及主审专著6部,主译1部,总字数超过500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先后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荆楚楷模”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