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国第一届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临床应用质控大会在深圳举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会上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心力衰竭患病率的增加,使心室辅助装置 (VAD,以下简称“人工心脏”)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已成为心血管领域最大的热点之一,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救治,从全球的趋势来看,由于心脏供给有限,人工心脏的应用也将持续升温。

中国已有四款人工心脏设备

中国有1300万心衰患者,终末期心衰患者约130万,规模庞大的晚期心衰患者,也使我国人工心脏的研发和临床使用成为一种必然,也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从2017年开始,重庆永仁心(EVAHEART)、苏州同心(CH-VAD)和航天泰心(Heartcon)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深圳核心(Corheart-6)正在等待获批,改观了中国以前基本是空白的局面。

需要团队作战

胡院士指出,人工心脏确实是可救命,但对医院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他认为,人工心脏植入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而是团队协同作战,从术前病人筛选和手术,再到术后管理和出院后的管理,需要包括内科、外科、营养、社会支持和心理等多学科的支持。

另外,部分终末期心衰患者家中经济压力比较大,植入后如果没有合理的照护,不会有预期的获益。因此,阜外医院对所有患者都评估了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是否具备术后家庭康复的条件。

中国70家医院开展

到目前,全国已有70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共有363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增长迅速。2022年,共有17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八家医院植入的人工心脏超过了10例。

阜外医院经验:国产设备不劣于国外同类型产品

在阜外医院植入的82例人工心脏患者中,扩心病47例,缺血性心脏病22例,瓣膜性心脏病11例。

收治的这些心衰患者普遍存在病程长,就诊晚,合并症比较多的情况。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需要同期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主动脉瓣膜置换、二尖瓣成形等等。

胡院士介绍,从阜外医院的经验看,人工心脏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不仅能救命,也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有病人术前都是心功能4级,在术后三月时,有82%的患者心功能恢复到1级,6分钟步行试验从124米增加到524米。

相比较而言,国外雅培公司的HeartMate III围手术期(463例)生存率92%,阜外医院(82例)则为96.3%,二者是相似的。

比较令人欣慰的是,阜外医院用到的三款产品术后均未出现与器械相关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另外,阜外医院治疗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长,可能与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有关,也可能与病情较重,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恢复时间较长有关。

阜外医院人工心脏患者三年生存率90.7%,也优于HeartMate III的三年生存率82%。

阜外医院人工心脏与心脏移植的效果相似。

技术普及、规范医疗和服务管理需同步发展

胡院士也中国人工心脏的战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包括自主创新、制定指南和标准、手术费用纳入医疗保险、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审评速度和行业监管等。

他指出,成立培训基地,加强质控和开展注册登记研究非常重要,这样可以用数据提供质控参考,并与国际数据库接轨。

会上启动了已有50余家中心加入的中国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注册登记研究(CMACS),并进行了中国心室辅助技术临床应用质控委员会和中国首个心室辅助技术培训基地成立仪式。

胡院士还指出,应大力推进技术改进、适应证及并发症机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治疗肺动脉高压导致右侧心衰、原发性右心室衰竭等,也需要提升人工心脏工作效率,降低血栓形成、脑卒中、出血、感染等长期(10年以上)并发症。

临床也要应进一步积累数据,深入开展研究,推动长期应用人工心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并发症的管理与评估。

重视评估生活质量、6分钟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耗氧量和NYHA心功能分级等,使患者的真正受益。

他指出,中国需要根据自己大量临床实践,建设一个人工心脏的智能化管理云平台,真正实现患者的自动化远程管理,提高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和依从性,降低社会负担,收集不良并发症和优化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