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等发表研究显示,17个可改变因素,涉及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代谢因素,导致国人近七成死亡。

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婚姻、独居、抑郁、人均收入、PM2.5空气污染,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喝酒、饮食、体力活动、睡眠,代谢风险因素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60。

教育程度低是全因死亡和癌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

研究显示,国人72.2%的死亡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17个可改变因素与国人的死亡独立相关,占全因死亡的64.8%。

17个可改变因素导致77.4%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44.8%的癌症死亡。此外,人均收入低和PM2.5空气污染分别导致全因死亡的7.8%和4.3%。

高血压和蛋白尿等因素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因素,是全因死亡的第二大因素。

蛋白尿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倍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3倍相关;不健康饮食和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则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对于LDL-C,研究表明,LDL-C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LDL-C水平较低与癌症死亡风险升高有关。

众所周知,社会因素会影响健康。本研究发现,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将全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到中学及以上,将使全因死亡率降低14.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4.4%,癌症死亡率降低10.7%。

除了教育之外,抑郁和独居也与全因死亡率有关,与教育相比影响较小。

从性别角度分析,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低)是女性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而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健康饮食)是男性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

社会因素对女性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分别比男性高6.5%和9.8%,而生活方式因素对男性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癌症死亡的影响分别比女性高15.0%、9.0%和25.7%。

研究纳入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4C)研究来自中国20个研究点17万名年龄≥40岁的居民,随访10.1年。

来源: 4C Study Group. Association of social determinants, lifestyle, and metabolic factors with mortality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wide 1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ell Rep Med. 2024 Jul 24:1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