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属于女性的月份,谁在关心她们的心脏?

“我一直以为只是更年期提前,结果竟然是心脏病。” “医生说要手术,我害怕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我还要照顾家人。” “手术后虽然活下来了,但感觉自己好像永远成为了病人。”

在瓣膜网的患者社群里,每天都有女性患者分享她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忍耐、挣扎、害怕,但很少有人真正倾听她们的心声。

当一个女性被确诊心脏瓣膜病,她们面临的不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家庭责任、社会期待、自身情感的多重压力。

在三月这个属于女性的月份,我们不谈数据,不谈干巴巴的医学知识,我们来聊聊那些被忽视的女性瓣膜病患者的故事。

pexels-yankrukov-5793897.jpg

1.“她以为自己只是累了”

陈阿姨 | 58岁 | 主动脉瓣狭窄术后一年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很累,走路快一点就会喘。但家里忙,孩子要结婚,老人生病住院,我哪有时间去医院?” “直到有一天,我在厨房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医生才说,我的心脏瓣膜已经严重狭窄,必须尽快手术。”

女性的心脏疾病,往往被误认为是贫血、更年期、压力大,甚至是“太操劳了”。她们在家庭中是照顾者,但她们的痛苦呢?她们的疲惫呢?

女性心脏瓣膜病的隐匿性:许多女性即使瓣膜病已发展到中重度,也不会表现出典型的胸闷或心绞痛,而是用疲劳、喘息、头晕等非典型症状“轻描淡写”地呈现,这让她们更容易忽视疾病的严重性。

如果你是女性,你是否也常常对自己的健康不够关注?如果你的母亲、姐妹、妻子,总是喊累,你是否该陪她去做一次身体检查?

2. “手术?家里离不开我。”

刘女士 | 63岁 | 机械瓣术后十年

“医生让我尽快换瓣膜,可我老伴有糖尿病要人照顾,女儿刚生了孩子,需要我帮忙看孩子。我倒下了他们怎么办呢?” “她不是不怕,而是没时间怕。”

女性瓣膜病患者在决策中的挣扎:比起男性,女性患者在面对手术时,往往更容易犹豫、拖延,原因不是她们不在乎自己,而是她们更在乎别人。在家人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选择咬牙撑着,而不是去医院治疗。

如何帮助女性患者做决定? 告知她们“晚治疗的风险”——“如果拖到瓣膜完全坏死,心脏的损伤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来不及手术。” 向她们的家人传递信息——“她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为她们提供选择——“现在的瓣膜手术已经有微创方式,不一定要开胸。”

如果你是患者,请问问自己:家人真的希望你一味牺牲,还是希望你健康地陪伴他们更久?

3.“活下来了,但我的生活也变了。”

王女士 | 45岁 | 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六个月

“手术后,我的生活改变了太多。医生说生物瓣的耐久性有限,也许10年后要再换一次。我一直在想,‘我能撑到下次手术吗?’”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并不是手术完就结束了。它是一场长期战役,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心跳异常,都牵动着患者的神经。

术后焦虑与心理负担:瓣膜患者不仅要面对药物、饮食、运动的限制,还要面对术后生活的种种改变。

女性瓣膜患者的术后困境: 抗凝治疗的顾虑(尤其是机械瓣患者)——“吃华法林太久了会不会有出血风险?” 复发的恐惧——“生物瓣是不是撑不了太久?我会不会几年后还得再来一次?” 术后适应困难——“以前还能做家务,现在累一点就怕影响心脏。”

她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治疗,更是情感上的支持。她们需要医生告诉她们术后如何生活,而不是单纯地给她们一份注意事项;她们需要家人理解她们的不安,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不是已经做完手术了吗?”

你是否关注过自己或身边女性瓣膜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她们的手术成功了,但她们的心呢?

4. “谁来保护女性的心脏?”

女性在心脏病领域,一直被“轻视”。

过去,心血管研究主要基于男性患者数据,女性的数据很少。 过去,医生更容易对女性患者的症状掉以轻心,导致确诊更晚、治疗更晚。 过去,女性自己也觉得心脏病是“男人的病”,忽视了身体的警告信号。但现在,是时候改变了!

女性的心脏需要被听见! 定期筛查心脏健康,别等到严重才发现。 学会向家人表达自己的身体不适,不要忍耐。 关注心脏病术后心理健康,不要自己一个人承受焦虑。

在三月这个属于女性的月份,如果你是女性,今天就为自己做一件事,去关心你的心脏;如果你是男性,今天就为身边的女性做一件事,去关心她的健康吧!